水钢的这块“争气铁”,是见证三线建设的“红色传家宝”

1626951480

传家宝里悟初心,红色基因永流传。今天我们来到的是一座在三线建设中诞生的城市——六盘水。1966年,依托这里丰富的“煤海”,贵州水城钢铁厂开始筹建。采煤、炼钢、建设祖国的战略大后方,这就是当年六盘水这座城市的意义和价值。在水钢创业馆里,至今保存着一块被称作“争气铁”的铸铁样品,这块铁的背后有着一段艰辛的故事。

这块铸铁样品,生产于1970年10月1日,是贵州水钢生产的第一炉铁水制成的铸铁样品。铁块长12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黝黑发亮,中间有一个凹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决定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建设方针,水钢选址于贵州水城青杠林,对外称为“青杠林林场”,代号603工程。会战初期,共有3万多名三线建设者,汇聚到这荒凉的山沟沟里建设现代化的钢铁厂。

彭海泉今年82岁,是水钢退休职工。1966年的5月份,鞍钢实行大动员,号召青年党团员上三线去参加会战,彭海泉报了名。他说,当时这个地方的生活条件非常差,要自己打干打垒建住房,吃的是红薯干、咸菜和干菜。每一块砖、一袋沙子、一袋水泥等建筑材料都是用人工搬进来的。但大家都吃苦耐劳,没有打过退堂鼓。

水钢炼铁的一号高炉,是从辽宁省鞍山钢铁厂拆卸运输过来的。这座高达22米的高炉,是日本人利用掠夺的东北资源历时两年于1919年建成的。1966年7月26日,水钢一号高炉破土动工。早日建好高炉、炼出第一炉铁水向党中央汇报,成为水钢人为之奋斗的目标。

1970年10月1日,是令水钢人欢庆的日子。这一天,容积568立方米的水钢一号高炉正式出铁,通红奔腾的铁水奔涌而出,欢呼声在群山间久久回荡。

林桂梅是当年的宣传干事,说起第一炉铁水出炉的时刻,她记忆犹新。她说,大概在上午十一点多钟,铁水就出来了。当时全场锣鼓喧天,大家都很兴奋,互相拥抱,互相祝福。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建设,出了第一炉铁,这确实是水钢的“争气铁”,也是贵州省的“争气铁”。

2014年8月11日,这座在水钢工作了近50年的一号高炉正式停产。这块保存在水钢创业馆里的“争气铁”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三线建设时期,贵州省共建设了91个大型项目,涵盖国防、钢铁、煤炭、建材等基础性产业,构建了贵州现代化工业的脊梁。一块“争气铁”承载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也折射着贵州人不怕困难、苦干实干的精神之光。

0人赞
分享

— 热门评论 —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