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强学习,坚持斗争……歌里唱的原来是真的!红军识字课本——《我们的红色传家宝》

1624532340

“传家宝”里悟初心,红色基因永流传。今天,我们走进的是遵义会议纪念馆,在这里,保存着一本红军战士使用过的识字读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红军战士真的还要坚持学习吗?这本书里又写着什么内容呢?

这本红军识字课本,搜集于1957年,由黔东南州锦屏县的农民杨鸿炳捐赠。虽然历经岁月洗礼,封面有些破损,但还是能清晰地辨认书名。和现在的教科书比起来,它要小很多。这样的“袖珍书”,显然是为了让红军战士方便放进军服口袋,随身携带使用。

课本一共有52页,分成49节课。从最简单的一二三四五、春夏秋冬开始,教红军战士认字。作为一本军队的识字课本,“学刺枪,学劈刀,学瞄准,学打手榴弹”等军事技能教育,也贯穿到文化课中。而课本的最后一课,教给了红军战士这样的道理:“第四十九课:我们是工农的儿子,自愿来当红军,完成苏维埃给我们的光荣任务。为着工农解放奋斗到底。”

我们是谁?我们为何而战……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课本之中。让这些出身贫苦的红军战士,在学会识文断字的同时,也学习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为了让更多的战士学习文化启发觉悟,红军每到一地驻扎休整时,都会创造条件,设置一个“列宁室”,组织学习。

在艰苦的环境中,红军还创造出很多学习方法,比如在行军途中,宣传员会在背包上挂一块小木板,写上几个字,走在后面的战士就可以边走边认。

在长征途中,这样的“识字课本”没有机会再次印刷,少量从中央苏区带出来的课本,成为了战士们眼中的“宝贝”。1934年,一支红军部队进入了锦屏县启蒙婆洞村,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红军撤离时,这本《红军识字课本》却遗留在了驻地。因为白色恐怖,捡到课本的当地农民杨鸿炳,把它包好,偷偷藏在了一块石板底下。解放后,他把这册《红军识字课本》捐赠给了遵义会议纪念馆。

如果不是文物作证,真的很难相信,在苏区反围剿和长征那样艰苦的岁月中,红军战士依然在战斗的间隙坚持学文化、学纪律、学思想。撑起一支打不垮的钢铁军队的,不是武器装备,而是这支军队的思想状态。“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鸣谢

遵义会议纪念馆

0人赞
分享

— 热门评论 —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