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专项“喀斯特重点区域外来生物入侵综合防控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正式启动,这是贵州省在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获批的首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项目总经费达2556万元,其中获得中央财政支持1256万元。
据了解,该项目由贵阳学院牵头申报,协同西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等12家西南地区及相关领域优势单位,精准聚焦西南喀斯特区域生物安全核心痛点,针对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入侵生物引发的石漠化区域生态侵蚀、石漠化进程中生物入侵危害防控等关键科技难题展开攻关,实施范围覆盖贵州、云南、广西和重庆等喀斯特集中连片区域。
研究团队工作画面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喀斯特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生态脆弱性与外来生物入侵风险叠加,生物安全形势复杂严峻。“我们要整合典型喀斯特连片分布区的科研力量,针对入侵物种在喀斯特区域‘传入-定殖-扩散-暴发’的全链条过程开展系统性解析。”
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项目成员 杨文佳
启动会现场,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项目成员杨文佳告诉记者,接下来研究团队计划开展为期三年的联合攻关,着力推进区域监测预警,研发适配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输出1套喀斯特区域外来生物入侵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研发至少3项核心防控技术,并建立千亩示范验证区,以加速成果转化应用进程,确保多学科协作与跨体制团队高效协同。
中国农科院生物入侵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万方浩
“喀斯特是地球的‘生态玻璃体’,外来入侵种就是‘无形的火焰’。”
中国农科院生物入侵团队首席科学家研究员万方浩对项目给予肯定。“作为一个典型模式来讲,这个项目相当有价值,对石漠化的治理下了功夫。本项目要回答的核心命题只有一个:在峰丛洼地—槽谷—坝子镶嵌的破碎地貌里,如何把‘监测—预警—阻断—修复’做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输出的‘中国方案’。”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科学家研究员 黄宏坤
“今天项目里提到的五个外来入侵物种,像紫茎泽兰、番茄潜叶蛾,这些都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首席科学家研究员黄宏坤提到,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与粮食安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关系紧密,“2023年我们在西南地区围绕重点物种开展了常态化检测,今年,我们设置了防控资金,希望把这些防控技术进行集成,推广放大。接下来,我们将和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加强对该项目的相关支持力度,助力研究项目落地。”
— 热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