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鱼的饵料不用放这么多……”眼下,稻田鱼进入了生长的关键期,在贵州省剑河县麻栗村的稻田里,省级科技特派员、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发展中心高级兽医师伍祥龙和同事正在查看稻田鱼投放饵料的情况。
从事畜牧水产方面研究多年的伍祥龙,今年年初被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联合选派到剑河任科技特派员,他把帮扶的重点放在了当地的“稻+”产业打造上,“麻栗村村民一直都有稻田养鱼的历史,但是养殖效率不高,都是自然放养状态,导致鱼的产量很低,死亡率也很高。”
剑河县麻栗村第一书记王荣晗:“科技特派员帮我们引进了稻苗新品种‘中浙优8号’来套养本地的鲤鱼,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比如稻田开沟开多深、饵料如何投放等,现在‘稻+鱼’这块我们平均亩产增收应该有2500块钱。”
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麻栗村还因地制宜发展起了“稻-菌”轮作新模式。现在,麻栗村“稻+鱼”项目实施面积100亩,农户年均增收2000多元,羊肚菌种植大棚实际亩均产可达366斤。
今年年初,剑河县选聘了72名来自国家、省、州、县的科技特派员进驻当地,对农业产业进行指导。剑河县科技中心主任王政梅:“帮我们出谋划策,剑河县羊肚菌去年亩产就300斤,今年经过科技特派员试点后达到了600斤,实现了翻番,同时助力了剑河深加工产业链的完善,研发出了菌酱、菌面,以及预制菜等。”
贵州剑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剑河县的龙头企业之一,主要是围绕食用菌进行产品深加工,这段时间,该企业正在对食用菌预制菜新产品进行研发。公司总经理袁凯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缺乏人才引进渠道,且企业经营成本有限,公司在研发人员引进上存在一定困难。科技特派员入驻后,通过与派出单位联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缓解企业的人才压力。
袁凯提到,现在企业已与贵州大学、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等高校达成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单位”平台9个。
省级科技特派员、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涛:“我们在人才和技术两方面对该企业进行了帮扶,参与新产品的研发和包装设计,同时还充分发挥我们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为企业输送食品检测、食品安全等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
目前,科技特派员已经在剑河开展技术服务200人次,培训人数397人次,推广新技术20多项。国家科技特派团(剑河)团长、贵州中医药大学中药民族药资源研究院院长周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明确适宜剑河县种植和养殖的引进品种,避免盲目引种,费时费力。明确可现实应用的技术产品,避免引进的一些产品技术不接地气。同时我们下半年重要的就是技术培训工作,结合我们的技术培训和人才帮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帮扶工作。”
— 热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