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县锦绣花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貌(史开心 摄)
近年来,黔西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和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推进会精神,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和幸福感,谱写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乐章。
黔西县锦绣街道锦绣社区美丽一角(陈龙 摄)
锦绣花都是黔西县规模最大、安置人口最多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涉及全县22个乡镇261个村3841户1685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67户16116人;共有党员124名;建设项目80栋,其中,住宅65栋、商业14栋、幼儿园1栋,总建筑面积371894.73平方米。
锦绣社区的孩子在广场上骑自行车(陈龙 摄)
着力做好基层党建文章“强基础”
锦绣花都安置点升格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将65栋安置楼划分6个党建网格,建立楼栋党小组29个,构建 “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部—党建网格—楼栋党小组”四级党建工作立体网络运行体系,确保党的组织覆盖“无死角”;开展“三亮行动”、8小时外共驻共建、党员履职示范管理,推行“党建+群团”、“党建+教育”、“党建+医疗”、“党建+就业”等,更好地将党的工作渗透到每个搬迁党员和群众的工作生活中;打造1000余平方米的示范党建主题广场,营造“感党恩、乐安居”的氛围,实现党建工作由室内向室外延伸,教育模式由相对封闭到对外开放转变,教育对象由党员为主向广大群众普及。
锦绣街道综合文化服务站内,群众在开心地下象棋(陈龙 摄)
锦绣街道综合文化服务站图书阅览室内群众在专心阅读(陈龙 摄)
团县委青年志愿者为搬迁群众免费理发(王芳芳 摄)
着力做好公共服务文章“稳得住”
有序做好锦绣花都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服务工作,完成15974人户籍落户城镇工作;投入资金3683万元,对涉及锦绣花都安置点的黔西五中、金凤小学和黔西十小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切实解决好易搬群众学前阶段幼儿596人、小学1312人和初中524人就学问题,现已全面启动黔西县锦绣学校项目建设;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基本生活,将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83户547人、城市低保对象1274户3918人、特困供养对象2户2人;实施临时救助8211户8211人,发放临时救助金1230.4964万元。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一次性临时救助8150人,临时救助资金1222.5万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6852人并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确保搬迁群众不因病返贫,印发易地扶贫搬迁医保工作方案,明确相关医疗政策不因搬迁和户籍性质的改变而变化。十大中心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阳光儿童服务中心、平价购物中心、公共安全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就业培训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等已全部投入使用。
“易搬”苗族小朋友们在新学校里学习刺绣(周训超 摄)
“易搬”苗族小朋友们在新学校里学习芦笙舞(周训超 摄)
着力做好培训就业文章“能致富”
锦绣花都安置点劳动力人数7789人,通过开发综治劳动保障协理员安置就业一批、购买第三方就业服务安置就业一批、开发“10+N”公益专岗安置就业一批、引导鼓励就地就近就业一批等“四个一批”措施,已经就业人数5554人,实现了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建立就业扶贫车间1个(两条生产线),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123人;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开展大型专题招聘会4次 ,达成就业意向1927人;在“贵州就业帮”“毕节就业云”“黔西微帮”等发布就业信息3万余条,促成就业意向3100余人次。现已与欧亚贵族鞋业有限公司达成框架协议在锦绣花都旁建立大型扶贫工厂,预计可实现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3000余人。
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就业车间加工服装。(史开心 摄)
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就业车间加工服装。(史开心 摄)
扶贫超市(刘璐 周达 摄)
着力做好文化服务文章“提素质”
深入开展“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建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愁馆和综合文化站,打通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开展“社区是我家·卫生你我他”评比表彰活动,广泛发动搬迁群众参与,评出了“最美卫生家庭”30户、“最美楼栋”5栋;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宣讲活动,集中式开展讲习活动40余次、群众性精神文化讲习活动26次和各类文化文艺活动24场;组建锦绣花都文艺宣传队,开展“说变化·颂党恩·跟党走”为主题的系列文艺活动,增强搬迁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谱写搬迁群众邻里之间和谐的乐章。
“易搬”群众在乡愁馆观看老物件。(史开心 摄)
“易搬”群众在乡愁馆观看老物件。(史开心 摄)
中建乡易地扶贫搬迁点的群众参加文明实践活动
着力做好社区治理文章“展新貌”
合理将社区划分为3个网格24个居民小组,每小组由2-3栋楼组成,每小组设1个小组长,选出2-3名居民代表;每栋楼实行“楼长制”管理,明确一名干部担任一栋楼的楼长,具体负责楼栋一切事务,定期开展走访工作;优化警务资源,创新推出“1+N”监管模式。“1”即社区警务室,“N”即统筹协调多部门、多平台、多资源的网络化、数据化运作模式。依托社区警务室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通过监控巡查,成功阻止和防范了20余起案件和纠纷的发生,着力推进平安小区建设。
作者:通讯员 龚正刚
编辑:谭 瑛 罗 斌 李可星
— 热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