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自家门板,让他们踩着过河!《我们的红色传家宝》讲述“红军门板”的故事

1625136900

“传家宝”里悟初心,红色基因永流传。今天的“红色传家宝”,我们要探访的是几块老房子的门板,它们现在保存在位于习水县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里。

大家可以看到,这扇门板已有些许残缺,左边这扇较右边要短上一截,修补的痕迹清晰可见。这些旧门板,怎么会成为纪念馆的陈列品?它的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这里是土城镇“浑溪口”渡口,也是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一渡赤水的渡口之一。当年赤水河土城段远比现在要宽,最宽的地方有三百多米,水流湍急。上万人的部队要想迅速渡河,摆脱敌人,只靠数量有限的小船显然不可能。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架设浮桥!然而,架浮桥需要的船只、绳索可以搜集或者购买,但一时间大量平整的木板能去哪里寻找呢?

时间来到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在习水县青杠坡浴血奋战后,撤出战斗,准备西渡赤水河,冲出包围圈。为了架设浮桥,1月28号下午,红军在土城镇上开始挨家挨户借用木板。由于在遵义期间红军纪律严明,还开仓分盐分粮,帮助穷人,深得民心,当地百姓都愿意帮助红军。听说红军要搭桥过河,大家纷纷把自己家里的木头、木板甚至门板都拆了下来。而红军收到了哪家的门板,就马上给付一块银元。

在老百姓的支持下,1月29号凌晨,一座轻便浮桥出现在了浑溪口的河面上,红军战士开始陆续渡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渡赤水”。红军过河后,为防敌人追击,把浮桥炸断,门板又顺着水漂到河中,老百姓打捞上来,修修补补,重新安在了自家门上,很多年都舍不得换下,亲切地称之为“红军门板”。

2012年,当地居民江帮友将自家珍藏了近80年的“红军门板”捐赠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保存。江帮友说:“父亲在世时的时候就经常给我们讲红军对老百姓特别好,当年下门板给红军搭浮桥时,我们家得到两块大洋作抵押。他一直坚信红军是干人(穷人)的队伍,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我们做子女的捐出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晓得红军的故事,把红军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才能让老百姓冒着被敌人清算的危险,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家的门板拆下来,铺在他们脚下?毫无疑问,只能是人民的军队。正是因为这支军队和领导这支军队的党,始终把人民放在了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得到人民最衷心的拥护。一块旧门板,见证历史,也昭示当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的党就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鸣谢:

四渡赤水纪念馆

习水县融媒体中心

0人赞
分享

— 热门评论 —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