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王维影响深远,被尊称为“诗佛”,他也是为人所称道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妙于田家”。王维组诗《田园乐七首》,见于《王右丞集笺注》卷十四,又称《辋川六言》,是王维隐居辋川别业时创作的一组六言诗,全面展现了他晚年淡泊超然的人生态度和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不仅是对山水田园生活的赞美,更是王维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融合了佛教禅宗思想、道家自然观念以及儒家安贫乐道的情怀。
每首四句,每句六言,王维《田园乐七首》歌云:
出入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蹀躞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从整体上看,第一首、第二首发出质问,表明了对于“封侯万户”汲汲求进之为官生涯的厌恶与舍弃。之后的几首,则才是真正的“归园田居”,娓娓道来,诗情如画,内心宁静,精神丰盈。
详细说,譬如,第一首诗中的“千门万户”与“北里南邻”象征着繁华喧嚣的尘世生活,而“蹀躞鸣珂”则代表了追求功名利禄的世俗之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崆峒散发”的隐者。王维通过这种对比,表明了自己价值选择的转变——从追求世俗功名转向追求精神自由。又如,第二首中,王维“耦耕南亩”,暗用了《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之“故事”,象征着对于朴素而充实生活的向往,而这种选择形象地反映了王维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第三首诗描绘的画面充满了宁静与和谐,尽管有“风急”的挑战,但诗人从容不迫,“策杖”徐行,淡定自若。全诗化用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意境,表明王维已将辋川别业视为桃花源,自己则是其中逍遥自在的“桃花源里人家”。
第五首诗,王维用颜回和陶渊明两位名士的典故,自比甚高。《论语·雍也》载云:“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弟子颜回,虽然生活在陋巷,箪食瓢饮,生活贫苦,却不改其乐志向坚定。东晋陶渊明则是辞官归隐、安贫乐道的典范。陶渊明写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别号“五柳先生”。王维诗句“五柳先生对门”,自是“德不孤,必有邻”之意。《论语·里仁》载云:“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第六首的大致意思是:“红色的桃花还沾着隔夜的雨滴,碧绿的柳丝渲染着春天的烟雾。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那凋落的花瓣,黄莺啼叫声声,隐居的山客仍酣眠未起。”桃红柳绿,花落莺啼。第六首是《田园乐七首》中最著名的一首,充分展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诗中描绘了一幅春雨过后的清晨图景:桃花带着雨滴显得更加娇艳,柳树笼罩在晨雾中更加柔美。落花满地,家童还未清扫;黄莺啼鸣,山客仍在安眠。其中“花落未扫”以及“莺啼犹眠”的细节,表现了诗人对外在世界的超然态度,完全沉浸在自我的精神境界中,体现了禅宗静心忘物的思想。
在中国诗歌史上,五言和七言诗为主流,六言诗相对少见。北宋时期,王维六言组诗《田园乐》的摹拟之作凭空出现。彭汝砺《拟田园乐》诗曰:
买田何须近郭,作屋却要依山。
青松共我终始,白鸟随人往还。
春酒家家初熟,春花处处光辉。
看花更携酒去,酒醉却插花归。
步月溪头置酒,野草不妨醉眠。
百岁独多暇日,万家共乐丰年。
山色依云暗淡,溪声漱玉玲珑。
孤笛醉吹明月,扁舟卧钓秋风。
霜寒禾黍初熟,日落牛羊自归。
乐事须还田舍,浮名不入柴扉。
稚子骑牛横笛,老翁置酒高歌。
算来人生有几,莫问世事如何。
非同凡常,“名贤”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进士第一,即状元。彭汝砺平生为官,实未有归隐之事,但不免常怀归隐之情。仔细品味,则状元彭汝砺的这组《拟田园乐》虽然只有六首,却仿佛比王维还更有才情,更见性情。看,听:青松白鸟,春酒春花,孤笛吹月,卧钓秋风,稚子骑牛,老翁醉歌……
而最早明确写自己因阅读过王维的《田园乐》有感而写诗的是北宋贺铸,但贺铸的这首“读后感”长诗《田园乐》却是五言排律。贺铸《田园乐》诗曰:
昔我未去国,幽栖淇上村。
分辞侠少事,喜与农老言。
农老孰追从,四邻皆世婚。
机中工织妇,籍上成丁孙。
青驹自走磨,黄犬长候门。
昨日春火开,逍遥望高原。
西照牛羊下,东风花草繁。
今朝夏鸡鸣,麦熟田头喧。
归来息树荫,课汲灌中园。
秋赛方及辰,酿秫烹膏豚。
丛祠响腰鼓,免杖奉神樽。
冬雪断门巷,蚕庐清且温。
地藉熊豹席,炉明荆枥根。
起居就安适,非复系晨昏。
不识百里面,不知千骑尊。
供输先众期,于我何威恩。
太上复淳古,坐超羲与轩。
敢忘天地施,击壤声如埙。
毕此百岁愿,泰然长夜魂。
避秦谁氏子,客死武陵源。
贺铸该诗有《小序》云:“甲子八月,与彭城诗社诸君会南台佛祠,望田亩秋成,农有喜色。诵王摩诘《田园乐》,因分韵拟之,余得村字。”此“甲子”之年,为宋神宗元丰七年,甲子鼠年,公元1084年,距王维去世,已约有三百二十余年。值得注意的是,贺铸此诗前《小序》表明,这是在文人诗社雅集场合,大家在集体诵读王维的《田园乐》,并“分韵拟之”,这样的大型传播与接受活动,可谓盛况空前。
两宋间的胡寅《祷雨》诗亦有曰:“欲赋田园乐,犹惭组绶萦。”此处前一句之“欲赋田园乐”,实则为“欲赋《田园乐》”,明确指向对于王维《田园乐》组诗的摹拟制作。
其后,明代吴与弼有《和田园乐》一首,张楷有《田园乐四首》,费寀有《田园乐用王摩诘韵五首》,薛蕙有《田园乐七首》,林大钦有《田园乐词四首》。以上拟作、唱和,都是六言诗,诗意与王维之作颇多相符。
清代,金履万《次王维田园乐》,柳致德《次王维田园乐》,曹兢燮《次韵摩诘田园乐》,都是组诗五首,六言。
而在清代,也出现了不一样的《田园乐》。如,姜锡圭《次谩吟韵,换题作田园乐》诗曰:
世俗无贵贱,营营皆有求。
惟吾守恬静,所处爱深幽。
披褐为文绣,饭蔬代美羞。
寄言夸夺予,荣枯一转眸。
这大致只是“在意”而已了,居然是首五言诗。
总结来看,王维的六言组诗《田园乐七首》将隐逸主题、山水意象与禅悟境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后世文人效仿的典范,诗中所展现的安贫乐道、返璞归真、物我两忘的生活理念,成为了中国文人超然世外的一种精神慰藉。此外,王维将日常生活艺术化、诗意化的态度,也启示我们如何穿越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保持内心的宁静,实现精神的超越,达成自由的境界。
— 热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