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什么科幻电影有资格载入中国电影史,那《流浪地球》毫无疑问是其中之一。作为2019年的票房黑马,本片上映90天狂揽45.55亿人民币票房,全球累计票房为6.998亿美元,在国内众多的同类型片中脱颖而出。
票房代表市场的肯定,市场的肯定来自观众的肯定——《流浪地球》展现的故事波澜壮阔,使人们一改“国产科幻片都是烂片”的印象。尤为可贵的是,这颗“小破球”包含的精神内核:人定胜天的信念,愚公移山的坚持,都是本土的、中国的。这对于中国观众乃至于世界观众而言都是一次冲击,让人们第一次通过科幻电影看见了中国的民族精神。

在昨天,《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在影院重映,影片团队对本片进行了重新剪辑、增加特效和剧情内容,时长由原来的125分钟增至136分钟。
当天中午,笔者去影院看了重映版,可以说这增加的11分钟就像调味料一样揉碎了洒在电影的每个故事细节中:没有改变剧情的大方向,而让人物的情感更加自然,动机更加明确,形象也更为立体丰满。
比如开头新增了刘启兄妹离开地下城之前买串的一段,在烧烤店里,短短几分钟镜头便勾画出地下城居民生活的烟火气息——时代不同,但人们对撸串的热情依旧;还有白发小哥蒂姆与女警周倩的感情线,重映版中增加了好几处二人互动,让两人的情感发展流畅不少,也就使得结尾后日谈场景里二人的打情骂俏更加顺理成章。
电影还有不少新增的类似细节等着观众去发掘,这里就不剧透了。本次重映的《流浪地球》不仅原汁原味,而且观感更加流畅、自然,完全值得你再进一次影院。
而对我个人而言,让我再度踏入影院的不只是这11分钟,更是这部电影本身——作为一个科幻迷,在2019年看到《流浪地球》的时候,如同久旱逢甘霖。
事实上,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已经很久没有人拍这样的科幻电影了。近年来虽然有《星球大战》新三部曲、《银翼杀手2049》和《信条》等科幻电影,但从其故事结构、人物特点、叙事手段来看,它们都和《流浪地球》有本质区别——《流浪地球》的故事,更接近于所谓“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品。

科幻小说史学家时常称1939-42年为黄金时代。但这更像是一道曙光。真正的黄金时代在多年之后的1950年才到来,其来临之势一目了然——并非每个所谓黄金时代都有这样的气势。
只需要列出这期间面世的作品,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多么灿烂辉煌的年代: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我,机器人》;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亚瑟克拉克的《童年的终结》……这些作品为后世创作者们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更甚者直接被搬上了好莱坞的大银幕。



在这个科幻的黄金时代,每一部作品都散发着积极向上的气息:无论人类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的联合终究不可阻挡;凭借科技的力量,人们勇于做未做之事,踏足未知之地。

这种来自技术的乐观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建设如火如荼,虽然在服饰、政治、性观念等领域尚存古板,但同样在这个时代,第一颗人造卫星被发射上地球同步轨道,人类对未来无限向往。

在《流浪地球》当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却并不是选择逃离地球,而是全体人类化干戈为玉帛,同心协力建造数千个发动机推动地球前往新家园,这正与黄金时代科幻作品的精神内核不谋而合——团结与技术,能为人类带来永恒的希望。
《流浪地球》致敬的或许还有更多,电影里的一大主要“角色”,人工智能Moss,显然就致敬了《2001太空漫游》中的超级电脑HAL9000。


太空漫游中,主角为自己的生存与HAL9000搏斗;流浪地球里,刘培强为儿子和全人类击败了Moss,二者都是电影的名场面。


这种对抗有着巨大的象征:机械与逻辑推算出的绝望,终究敌不过人类无限可能性带来的希望。
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在韩朵朵的广播之后,冰原上无数车辆调转车头奔向苏拉维西,紧接着无数队员来到王磊身边与他一同推动撞针,此刻他们没有国籍,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类。
在1988年的高达动画电影《逆袭的夏亚》里同样有这么一幕:面对即将砸向地球的巨大陨石,曾经敌对的两方扔掉武器,一同将它推离地球。看来在描写人类的伟大上,优秀的作品总能找到相似之处。


这个2020,我们遭遇了新冠疫情,经历了封城、隔离,万家灯火时的寂静,也终于等到了解封,等到了虽然要戴上口罩,也基本恢复正常的生活。
我想,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时候更比现在需要《流浪地球》这么一部电影,让我们回望那些勇敢逆行的足迹,让我们照见天灾下成长的自己,让我们怀揣希望继续勇敢前行。
就在昨天,重映版上映的同一天,《流浪地球》官方微博“电影流浪地球”也宣布续集《流浪地球2》定档2023年大年初一。
这颗星球上的人类,并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让我们和《流浪地球》一起,飞跃这不寻常的2020。




— 热门评论 —